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汹涌浪潮中,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基因的传统赛事经历着深刻挑战。不少曾活跃于田间地头、市井街巷的民俗活动面临参与萎缩、形式僵化甚至传承断代的困境。然而我们也看到,承载千年文明的龙舟竞技在端午时节吸引着世界目光,融汇技巧与信仰的民族摔跤在文旅融合中焕发崭新活力。这些案例揭示一个关键命题:传统赛事绝非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而是亟待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激活文化生命力的成为撬动地方经济的重要杠杆。探讨其当代提升路径,正是守护文化根脉、赋能区域振兴的智慧钥匙。
要让传统赛事在当代社会持续发声,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并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这要求我们超越赛事的表层形式,提炼出其承载的信仰体系、伦理观念、审美取向与集体记忆,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现代人理解并产生共鸣的故事与符号。佛山醒狮不再局限于节庆表演,其“采青”仪式蕴含的祈福纳祥文化被提炼出来,通过创意编排融入现代舞台剧与城市景观设计,使古老符号焕发全新魅力。正如民俗学者李明启教授所指出的:“传统体育活动的现代价值转化,关键在于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编码’进行有效解码与再编码,使其精神特质得以延续并呼应时代需求。”
LD乐动体育提升参与感与沉浸感是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传统赛事需打破“看客”与“表演者”的屏障。云南傣族泼水节的成功转型正源于此: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穿上民族服饰、学习基本礼仪,亲身体验取水、祈福、相互泼洒祝福的全过程。这种深度参与不仅创造了趣味性,更让参与者切身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对自然的敬畏、对洁净的追求以及社区成员间的紧密联结。文化认同感在亲身实践中悄然建立,赛事由此成为情感纽带而不仅仅是娱乐活动。
传统赛事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商业模式的支撑。首要任务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产品化。这包含两个方向:其一,开发基于赛事文化符号的多元衍生产品。苗族传统赛马大会不仅是一场赛事,更带动了苗绣马鞍配饰、特色马具模型、赛事主题服饰等文创产品的热销。其二,借助赛事核心吸引力,打造“赛事+”的复合型体验经济。贵州黔东南的“姊妹节”期间,围绕传统竞技项目(如独木龙舟、踩鼓舞),配套开发了苗家长桌宴、古法扎染工坊、民族音乐live秀等深度体验项目。世界银行在《创意经济报告》(2019)中强调:文化活动的经济潜能释放,依赖于通过设计、营销等手段,将文化内容转化为可消费、可体验、可传播的市场化产品。
构建强有力的赛事品牌IP至关重要。这需要对赛事进行专业化定位、视觉形象系统构建(Logo、口号、吉祥物)以及多渠道整合营销传播。福建“妈祖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将妈祖“平安、慈爱、拼搏”的精神内核融入赛事理念,打造独特文化IP标识,并通过社交媒体联动、明星运动员参与、纪录片拍摄等多元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大的IP不仅能带来直接营收(赞助、门票、转播权),更能提升举办地整体形象,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吸引投资与人才。
数字技术为传统赛事的当代传播与体验升级提供了革命性工具。利用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视频号)、直播技术进行广泛传播,能极大突破地域限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赛龙舟”相关内容在抖音平台的累计播放量已突破500亿次,无数年轻人通过手机屏幕第一次领略了劈波斩浪的震撼场面与深厚文化底蕴。直播带货亦可同步进行,推广赛事周边产品与地方特产。数字传播将传统赛事从有限的地方性活动,转变为拥有全球化观众的文化展示窗口。
科技赋能的核心价值更在于提升体验维度与互动层次。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提供浸入式体验——例如,在家中佩戴VR设备便能“置身”于龙舟之上感受竞渡的激烈。游戏化思维与互动技术也可融入线下活动,开发基于赛事规则或文化背景的手机互动小程序、AR寻宝游戏等,吸引年轻用户深度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王麒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数字媒介对于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接触频率、认知深度与情感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有力支持是传统赛事焕新发展的坚实后盾。政府部门需承担起引导与保障的双重责任:一方面,应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赛事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其传承、记录与研究。文旅部公布的“全国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名录”即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特别是对传统赛事相关的名称、标志、特有仪式动作等进行确权与保护,防止滥用和文化资源的流失,保障传承主体权益。
人才队伍的培育与壮大是赛事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解决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需要建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门可推动在相关职业院校、高校开设传统体育文化、赛事管理与运营专业或课程,引入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鼓励并资助成立扎根社区的传统赛事俱乐部、爱好者协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场地等方式支持其常态化开展传习与展演活动。为具有创意和管理能力的年轻人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和政策支持,激发其成为传统赛事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只有构建起涵盖传承人、专业运营者、研究者、爱好者的多层次人才网络,传统赛事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才有不竭之源。
传统赛事在当代的重焕生机,是一次文化价值与经济动能交织共振的深刻实践。通过深挖文化精髓、创新商业模式、拥抱数字科技、完善机制保障等多维路径,我们不仅能够守护民族文化的独特基因,更能使其转化为驱动地方发展的宝贵资源。文化传承是根本,赋予赛事历久弥新的灵魂;经济发展是支撑,为其注入可持续的动力源泉。二者并非割裂取舍,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
未来征程中,我们有必要构建文化生命力、市场竞争力与科技支撑力有机融合的“三力模型”。建议深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传统赛事的现代化适配路径,探索政府、社区、企业、学界等多方协同治理的创新模式,并持续评估科技应用对文化本真性的影响。唯有将传统视为源头活水,以创新思维激活其当代价值,才能让这些寄托着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的古老赛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永续绽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促进共同富裕的璀璨明珠。